奥迪广告抄袭背后,扒一扒广告圈的行业弊病

事件回顾

五月二十一,奥迪与刘德华合作的广告视频小满出街,在短视频平台和朋友圈刷屏。

此片的创意来自M&C Saatchi 上思广告,并由知名导演彭杨军执导。短片借助中国传统24节气,讲述了小满背后的故事,以及“人生小满,不自满,知不足”的人生哲学。把自然的山水田园风景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完美结合,堪称佳作。

可是,没过一天,就出现了一个大反转,其广告的文案被指抄袭一位名为「北大满哥」的短视频博主。大部分文案,包括其中一首诗:“花未全开月未圆,半山微醉尽余欢。何须多虑盈亏事,终归小满胜万全。”

随后,品牌方,广告公司,刘德华迅速出场道歉。广告被迅速撤下,广告方已经邀请蓝标处理后续事宜。对于圈外吃瓜群众而言,风波平息,瓜皮已经啃完,可以散场了。

而作为业内人士,我正借此机会扒一扒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
表面上看,是职业道德问题,背后是利益分配问题。

也许第一个我们想到的是广告创意人员的职业操守,广告公司的监管问题等等。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首先广告行业有个“制播比”,就是制作成本和传播成本的比例,通常是不到1:3。就是制作成本一百万的片子,搭配三百万的传播费用,当然也可能更多。然后,制作成本里会有多少给到文案创作呢?大家可以猜一猜。

拿这支奥迪的广告来说。假设奥迪给到三千万的预算,然后有大几百万的制作费,大头给了明星,剩下了广告公司、制作公司、导演又分走大部分预算,然后摄制团队不能将就吧,毕竟是大品牌,器材设备、人员、场地、道具都得用好了。完了,没钱请好的创意人员了,或者广告公司压根就没有? 没事,外包呗,市面上大把的文案民工。时间紧,任务急,要赶在五月二十一前交片子,明星档期紧,必须在那天拍摄…… 最后,可以想象到的,三千万的案子,拿出几千元找个外包文案,还必须得三天拿出创意方案来。

一个广告最最重要的环节,“创意”成了最不值钱、最不重要的部分。

从经济规律上来看,一个行业挣不到钱,肯定出不了好的人才,好的作品,但是中国又有广大的民间高手。于是广告抄袭,洗稿成了行业内一大通病。也正因为如此,广告公司也不再愿意培养创意人才。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更多是起了一个做PPT忽悠客户的作用。所以,今天我们看到大量好的创意来自于民间,来自于一些小的创意公司,甚至制作公司,私人工作室。

从产品的抄袭、设计的抄袭,到文案创意的抄袭,都是对于知识产权的漠视。一方面,从品牌方到制作方都需要尊重创意产权。不是出了事花钱去解决,而是提前给创意留出足够的钱和时间。 另一方面,影视创作的创意文案平台也可以建立起来,形成一个产权交易的有序场所。

尊重原创,不是口头喊喊,而是整个行业建立起愿意为原创付费的共识和交易的机制。

这也是这次事件能够带来的一点儿警醒作用吧。